文苑擷英
宿建梅 散文——《穿越時光的老相機》
穿越時光的老相機
自打1839年8月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木箱照相機在法國問世以來,相機就作為記錄一個時代變遷的工具,扮演著其不可或缺的角色,相機拍攝的照片濃縮著每一段歷史和某一個時代所經歷的種種。
相機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變遷,如今早已進入高端數碼單反時代,相機界的兩大老牌巨頭“佳能”和“尼康”早就為我們定格生活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從膠片相機到數碼相機,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相片,相機都記錄著屬于那個時代的發展、進步與文明,那個時代里人們的喜怒哀樂和一些稀疏零落的故事也因此被定格永恒。
每每打開電腦,翻看收藏的萬余張新老相片,都會讓我心潮澎湃。從一張張相片,我看到了偉大祖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了陜煤集團15年來走過的輝煌歷程,看到了澄合建局50年,尤其是經歷了煤炭“寒潮”,涅槃重生之后的新面貌。一張張相片背后的故事,更體現了照相的變遷,折射出祖國科學技術騰飛,人民生活富足的美好景象。
我出生在陜西合陽,父母都是支援“三線建設”的先鋒,他們自幼生活在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他們的少年時代和其他牧民一樣過著清貧卻無憂的生活。他們從小到大的相片多是照相館給照的,而且也只能在有什么特殊紀念的事兒時,才能照上那么一張兩張。父親在國有煤炭企業工作,17歲參加工作,在到達單位上班的當天,特意去當地的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以作留念。劍眉星目,面帶笑容,英俊的面龐配上一身勞動布工裝背帶褲,帥得是一塌糊涂。媒人給他介紹對象的時候就拿的是這張照片,姑娘一眼就相中了,后來,就成了我的母親。
父親3年車工學徒,8年車工班班長,18年機加工車間主任,當過勞模,受過表彰,還曾經脫產一年,跟隨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學習“優選法”,把工作當成事業,干得是風生水起,因此,父親有著比常人較多的照相機會。在那個年代,單位歡送某個同志調動工作,會請照相館的人來給照張“合影”,重要培訓或開大會時照張“集體相”,出差時也會給自己留個“紀念照”,所以我們家的相冊里大多是這樣的照片,照片上方還會有一行手寫體字樣的文字以作紀念,有“華羅庚同志和渭南地革委領導接見全體推優工作人員合影”“機修廠學大慶趕開灤會議全體代表和工作人員合影”“歡送劉玉林同志赴晉留念”……還有“北京留念”“上海留影”等等,為父親勤勉的職業生涯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回憶。
1986年夏天,父親從上海出差回來,買回一部國產海鷗135相機,著實讓我們兄妹在廠區風光了一把。因為,當時最時髦的是120膠卷相機,一個膠卷只能照12張像,還都是黑白照片,并且在選景、構圖、擺姿勢的時候,要著實動腦筋想好了再按下快門,要不然膠卷就浪費了。而父親帶回來的135相機,一個膠卷可以照36張像,而且還是彩色的,那簡直就是不得了了呀。我們兄妹挎著相機,吆五喝六地引著要好的伙伴們到處郊游,處處留影。當時,出去玩的費用我們都是AA制,照片沖洗出來以后算賬分攤,雖然費用不多,但是每個人都很認真也都很享受,給我們的年少生活也帶來了無限歡樂。
1981年,索尼公司生產出了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數碼相機,從而使得相機進入了數碼新時代。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手機、電腦都能照相,數碼相機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不算是什么稀罕物件了。數碼相機不光是有著體積小、攜帶方便的優點,更難能可貴的是,不用再擔心膠卷夠不夠用、光線是不是充足這些惱人的問題了,僅用一張小小的儲存卡就可以實現成百上千張照片的存儲量。加上手機的不斷更新換代,其照相功能更是更新迭替,堪比相機,人們只需要隨手拿起手機便可以輕松拍照,如感覺照得不好,還可以隨時刪掉,重照。不管是旅游還是聚會,都能令人享受到那種眼到之處可以隨手按下快門的痛快感覺。照完了,往電腦或是云端一存,隨時翻看查閱、上傳曬圖抑或是制作成動態影集、音樂相冊,輕松地欣賞和回味。彼時,心中鼓蕩起融融的暖意,竟覺得眼前的一切,都是甜甜蜜蜜的幸福感。
于是乎,新建的電子相冊就這樣逐漸冷落了家中厚厚的紙質影集,那部穿越時光的老相機也束之高閣了。
(澄合礦業 宿建梅)